正在加载

吟咏携带之意的诗句

时间:2024-12-10 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

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——那些带“至”的诗句

吟咏携带之意的诗句 1

“至”字,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,它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与哲思,穿梭于千年的时光隧道中,至今仍熠熠生辉。从山川之壮美到人生之感悟,从离别之哀愁到相逢之喜悦,这个字眼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人心的波澜。

“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。”这是唐代贝琼的《已酉端午》,其中的“风雨端阳生晦冥”一句,以“至”的意象暗示了端午时节的天气变化,风雨交加,天空晦暗不明,仿佛是大自然对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哀悼。而“至”的未直接出现,却在这风雨之中,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情感的积淀。

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这是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名句。虽非诗句,但其中的“至若”二字,引领出了一幅春光明媚、湖光山色的画卷。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,湖面平静无波,天空与湖水交相辉映,一片碧绿无垠。这里的“至若”,不仅是对春景的赞美,更是对人生美好时刻的向往与追求。

“至高至明日月,至亲至疏夫妻。”这是唐代李冶的《八至》。全诗仅四句,却道出了人世间最复杂微妙的情感关系。日月高悬于天际,其光辉之至高至明,无人能否认;而夫妻之间,本应是最亲密的关系,却又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得疏远甚至反目。这里的“至”字,既是对事物极致状态的描述,也是对人性复杂多变的深刻揭示。

“至从谢病还乡里,山水为邻帝者师。”这是唐代李中的《庭竹》。诗人因病辞官归隐,与山水为邻,以自然为师。这里的“至从”二字,引出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,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仕途的淡泊。在诗人的笔下,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,而是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与人生导师。

“至哉天下乐,终日在书案。”这是宋代欧阳修的《读书》。诗人以“至哉”二字开头,表达了对读书这一活动的极高评价。在他看来,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,能够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,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忧愁。这里的“至”字,不仅是对读书乐趣的赞美,也是对求知精神的颂扬。

“时至重阳天转凉,茱萸遍插保安康。”这是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句。重阳节时,天气渐凉,人们纷纷插茱萸以祈求健康平安。这里的“时至”二字,点明了节日的时令特点,也寓意着岁月的流转与人生的变迁。在诗人的笔下,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个寄托思念与祈福的时刻。

“至夜月如练,爽气入梧桐。”这是清代厉鹗的《灵隐寺月夜》。诗人描绘了灵隐寺月夜的美景:月光如练般洁白无瑕,清新的空气穿透梧桐树叶,带来一丝丝凉意。这里的“至夜”二字,不仅指出了时间的变化,也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。在诗人的笔下,月夜中的灵隐寺仿佛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。

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这是庄子《逍遥游》中的名句。庄子以“至人”“神人”“圣人”为榜样,阐述了他们超脱世俗、不为外物所累的高尚品质。这里的“至”字,不仅是对这三种人境界的赞美,也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启示。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,“至人”等境界是人生的理想状态,是超越现实束缚、实现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。
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这是唐代杜甫的《望岳》。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出现“至”字,但“凌绝顶”一词却蕴含着“至”的意象。诗人以攀登泰山之巅为喻,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、勇于攀登的精神追求。在诗人的笔下,泰山之巅仿佛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,只有登上它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壮丽与辽阔。这里的“至”虽未明言,却隐含在诗人的雄心壮志之中。

“至乐无乐,至誉无誉。”这是《庄子·外篇·至乐》中的名句。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外在的享乐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;真正的荣誉不是世俗的赞誉而是内心的充实与满足。这里的“至”字既是对极致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。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
“至高无上道,至深无底部。”这是宋代释宗杲的《偈颂一百六十首》。诗人以“至高无上”和“至深无底”来形容道的深邃与广博。这里的“至”字不仅是对道境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。在诗人的笔下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生智慧的源泉。

“至言去言,至为无为。”这是唐代白居易的《读老子》。诗人以老子的思想为题材阐述了“至言”与“至为”的内涵。他认为真正的言辞是超越言辞本身的;真正的行动是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的。这里的“至”字既是对老子思想的提炼也是对人生智慧的总结。

这些带“至”的诗句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。它们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与传颂;更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启迪着人们的心灵与智慧。让我们在品味这些诗句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