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关羽为何深夜研读《春秋》

时间:2024-11-30 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

关羽为什么夜读《春秋》

关羽为何深夜研读《春秋》 1

三国英雄中,关羽可说是最有文化气质的一位。作为一位武将,他不仅武艺超群,而且颇有儒雅之风。他不仅熟稔《左传》和《史记》,而且经常“夜读《春秋》”,因而被后世尊称为“武圣”“关夫子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齐名。关羽为何偏爱《春秋》?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。

关羽为何深夜研读《春秋》 2

关羽一生,以“忠义”二字贯穿始终,犹如天地间一股浩然正气,在历史的尘埃中高高飘扬。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关羽:“《春秋》,大圣之所删述,夫子之志也,关壮缪(关羽)之所以独观之,以求其志者也。”大意是说,《春秋》这部史书,经孔子修订而成,体现孔子的思想意志,关羽之所以经常阅读,是希望借此体悟孔子所倡导的“忠义”思想。

关羽为何深夜研读《春秋》 3

关羽夜读《春秋》,读的其实是“忠义”。《春秋》作为“褒善贬恶”的“信史”,通过史实的记载宣扬儒家“尊王”主张,同时提出处理诸侯、大夫之间关系的“大义”,以及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。关羽从《春秋》的字里行间,读到的是“大义”和“大道”。

《三国志》记载,关羽在下邳被围时,曾对曹操提出“约三事”:“一者,吾与皇叔设誓,共扶汉室,吾今只降汉帝,不降曹操;二者,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,一应上下人等,皆不许到门;三者,但知刘皇叔去向,不管千里万里,便当辞去。”这三件事体现关羽对汉室的忠诚,对刘备的忠义,以及对刘备家眷的仁德。临别之际,曹操为挽留关羽,赠其黄金、锦袍,关羽皆不受,只“受之锦袍,披于衣外,上马加鞭,先往斜山径去”。曹操部将欲追赶,曹操却说:“彼各为其主,勿追也。”关羽挂印封金,千里走单骑,过五关斩六将,只为追寻刘备而去。

关羽的“忠义”不仅体现在对刘备的忠诚,也体现在对曹操的“义举”上。赤壁之战前夕,曹操派关羽战华雄、斩颜良、诛文丑,关羽均立下战功。曹操为表彰关羽的战功,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“汉寿亭侯”。曹操对关羽虽厚爱有加,但关羽不为所动,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,依然决然地追寻刘备而去。尽管如此,关羽后来在华容道面对落败的曹操时,依然不忘曹操昔日的厚待之恩,冒着违抗军令状的风险放曹操一条生路。

关羽的“忠义”不仅体现在对人的忠诚,也体现在对国家的担当上。在关羽看来,国家高于个人,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,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。关羽镇守荆州时,面对孙权的求和与联姻,关羽不为所动,而是坚定地说:“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!不看汝弟之面,立斩汝首!再休多言!”关羽不仅拒绝孙权的求婚,还辱骂孙权,这让孙权极为恼怒,因而决心武力夺取荆州。后世有人认为关羽辱骂孙权,过于骄傲自大,最终招致孙权的仇恨,导致荆州失守,关羽本人也兵败被杀。但如果从“忠义”的角度看,关羽拒绝孙权求婚,维护刘备所代表的蜀汉利益,这是职责所在,虽死犹荣。

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源自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践行。关羽生活的东汉末年,儒家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。关羽熟读《春秋》,深受儒家“忠义”思想的影响,因而他的一生都在践行“忠义”二字。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不仅得到刘备、曹操等同时代人的认可,也得到后世之人的敬仰和推崇。从南北朝开始,关羽逐渐被神化,民间尊其为“关公”,历代朝廷对其多次追封。至清朝雍正时期,关羽被尊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地位等同。

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,也对世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。在日本、东南亚以及欧美一些地区,关羽也受到当地民众的敬仰和崇拜。关羽“忠义”精神所蕴含的诚信、担当、责任等价值理念,跨越时空,超越种族,具有永恒的价值。

关羽夜读《春秋》,不仅是在研读历史,更是在体悟人生,践行“忠义”。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既是他个人的品质体现,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。关羽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“忠义”的内涵和价值,成为中国历史上“忠义”精神的典范和化身。

在当今社会,我们依然需要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。虽然时代在变,但人们对忠诚、正义、担当等价值理念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。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,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。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,不妨想想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;当我们面对诱惑和考验时,不妨想想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坚守底线,不忘初心。

关羽夜读《春秋》的故事,早已成为千古美谈。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,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和追求。让我们在品味关羽夜读《春秋》的同时,也深入体悟和践行关羽的“忠义”精神,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