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揭秘:三令五申背后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?

时间:2024-12-06 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

三令五申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

揭秘:三令五申背后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? 1
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有许多成语和典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。其中,“三令五申”便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它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,与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有着不解之缘。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才能,也体现了他在治军方面的严格要求和深邃智慧。

揭秘:三令五申背后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? 2
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乐安(今山东省广饶县)人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尊称兵圣或孙子(孙武子),又称“兵家至圣”,被誉为“百世兵家之师”、“东方兵学的鼻祖”。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,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,占领楚国都城郢城,几近覆亡楚国。其著有巨作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。

据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记载,公元前512年,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,受到重用。公元前506年,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,千里远袭,五战五捷,大败楚军二十万,攻入楚国都城郢都,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孙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,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实践家。他的军事思想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而“三令五申”的故事,就发生在孙武初到吴国,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,准备攻打楚国之时。当时,吴王阖闾为了检验孙武的军事才能,特意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由他训练。这些宫女平日里养尊处优,哪里懂得什么军纪战阵,因此对于孙武的指令往往是敷衍了事,甚至嬉笑打闹。然而,孙武却并未因此而妥协,他深知严明的军纪是一支军队获胜的关键。

于是,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,并让吴王阖闾的两个宠姬分别担任队长。他首先向宫女们宣讲了他的口令,然后设下了斩首和处以刖刑的军法。然而,当孙武开始指挥宫女们进行操练时,宫女们却依然如故,不听号令,嬉笑不止。孙武见状,便再次向她们申明军法,并强调了自己的口令。然而,当孙武第三次发出口令时,宫女们仍然无动于衷,继续嬉笑打闹。

这时,孙武果断地按照事先设定的军法,下令斩首了担任队长的两个宠姬。这一举动立即震慑住了所有的宫女,她们纷纷肃然起敬,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。孙武随后继续指挥宫女们进行操练,这次,宫女们都严格遵守了孙武的口令和军法,操练进行得井井有条。

吴王阖闾在远处望见这一幕,心中既痛惜自己的两个宠姬,又惊异于孙武的严明军纪和卓越才能。他深知,有了这样一位严明的将军,吴国军队定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。于是,吴王阖闾便正式任命孙武为将军,并让他全权负责攻打楚国的军事准备。

“三令五申”这个成语,就是从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中演化而来的。其中,“三令”指的是孙武向宫女们宣讲口令、申明军法和再次强调口令的三个过程;“五申”则是指对军队申戒约束的五件事情,即:一申赏罚,以明军纪;二申视分合,使士卒知进退去就;三申画昼夜,使士卒知昏暮昼夜;四申听金鼓,止齐行止;五申听铃旗,以审指麾。这五件事情,都是军队作战时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。

孙武通过“三令五申”,不仅向士兵们传达了明确的指令和军法,更在士兵们心中树立了严明的军纪观念。他深知,一支军队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,除了拥有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外,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严明的军纪和坚定的信念。只有这样,士兵们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无所畏惧。

孙武的军事思想,不仅体现在他严格的治军之道上,更体现在他高超的军事谋略战略眼光上。他主张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和实力,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。同时,他还提出了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的作战原则,主张在作战中既要注重正面作战的实力对抗,又要善于运用奇兵进行突袭和侧击,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
孙武的军事思想,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,即使在今天看来,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。他让我们认识到,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,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信念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。同时,他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对手时,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,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并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
总之,“三令五申”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明的治军之道,更体现了他在军事领域所倡导的纪律、信念和智慧。它让我们在欣赏孙武军事才华的同时,也深刻领悟到了严明纪律和坚定信念在取得成功中的重要性。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应该铭记孙武的教诲和启示,努力培养自己的纪律观念和信念力量,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。